纠正儿童牙齿的四个误解
长期以来,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去正畸科矫正牙齿,主要是因为牙齿排列拥挤、哨牙、地包天等问题。第一,寒暑假戴矫正器,孩子可以在家休息,不耽误学业;第二,刚戴上矫正器,初期可能会有不适,可以在家照顾吃饭。他还说,目前很多学生口腔有错合畸形,至少70%的学生需要矫正牙齿,但家长和学生对矫正牙齿的误解层出不穷。
误解1:矫正必须等到12岁
许多家长认为,当孩子换乳牙时,恒牙就会出来,尤其是12岁以后。王主任说,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,如果一般来说,往往会让很多人错过最好的矫正机会,增加矫正的难度。
从半岁以后长出乳牙到两岁半左右。6-7岁时,乳牙被恒牙取代,直到12岁左右,恒牙完全齐齐。此时,医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颗牙齿的位置,便于设计矫正方案。因此,大约50%-60%的儿童在12岁以后矫正牙齿。
专家解释:如果在乳牙→换牙→在恒牙的过程中,当儿童口腔出现地包天或哨牙等问题时,不能等到12岁才处理。由于生长环境不良,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,上下颌骨很难矫正牙齿。此外,地包天或哨牙很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,应尽快纠正。
误区二:矫正后牙齿会松动
“我孩子的牙齿真的不均匀,去医院咨询,医生说每个拔出两颗牙齿矫正,我认为这对孩子来说一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,拔牙后牙齿可能太薄,牙齿可能不牢固,容易松动。”刘小姐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矫正牙齿,因为她有这样的想法。
专家解释:正畸是将牙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。根据牙槽骨和牙周的更新周期,牙齿的移动速度约为1mm/月。在此过程中,牙齿略有松动,但移动到目的地三个月后,将完全恢复到治疗前的稳定性。如果正畸会导致牙齿松动,则无法实施此技术。因此,家长不必担心正畸后牙齿松动不牢固。
误区三:矫正拔牙是必要的
陈小姐带女儿去医院咨询正畸治疗。医生看到孩子的口腔状况后,建议先给孩子拔四颗牙(上下两颗)。听说要拔四颗牙,妈妈开始心疼,说是“心不忍”,所以女儿的正畸治疗一再拖延。
更常见的现象。当父母听说他们想给孩子拔牙时,他们不会立即考虑正畸治疗。事实上,正畸治疗是否需要拔牙也是业内讨论的话题。医生将坚持尽可能不拔牙的原则,制定正畸计划。例如,如果牙齿排列轻微拥挤或有间隙,则无需拔牙。
然而,由于大多数患者需要矫正牙齿,因为牙列拥挤或突出,拔牙可以为拥挤的牙齿或突出的牙齿创造空间。这就像一条路只能站10人,由于场地减少或人员增加,排队整齐,只能减少人数。但让你放心的是,在矫正过程中,所有的拔牙间隙都会逐渐关闭,而不需要后续的牙齿镶嵌。
误解4:正畸会疼痛
有人戴上矫正器后,说“早知这么痛,就不做了”,也有人说,“怎么会没有感觉,医生是不是没有好的矫正器?”
专家解释说:每个人戴上牙箍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觉。戴上牙箍后,可能会出现疼痛、肿胀、咬伤不适等不适,这些感觉大多出现在第一次正畸时。”最不舒服的是前三天,穿了很长时间,慢慢习惯了。”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因为疼痛而要求拆除的案例。”
疼痛因人而异,这也与医生的经验有关。一般来说,儿童和青少年戴上牙箍后感觉不像成年人那么强烈。因此,最好尽快处理箍牙。
专家建议
1.3岁以后,儿童应到口腔专科进行全面检查,发现问题并尽快处理。不要等到孩子的牙齿出现严重问题才去看牙医。
2.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:鼓励儿童不挑食、不偏食、少吃零食、多吃谷物、蔬菜、水果、坚果等对牙齿有益的食物,通过充分咀嚼促进下颌骨的发育,使牙齿更整洁、更容易清洁。
3.消除不良习惯:及时纠正儿童吐舌、吮指、舔牙、咬铅笔、咬角、咬嘴唇、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,否则会导致牙颌畸形。
成立实验室研究
攻克核心技术难关
以球面为主体的自锁托槽发布
止动牵引系统入选百大专利